日出东方红胜火,江畔世博绿如蓝。2023年5月26日上午,第十七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2023)在阔别三年的上海世博中心盛大开幕。大会执行主席、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钱菊英教授主持本场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大会现场大会现场宾朋满座,胜友如云。出席本次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
上海市人民政府章雄副秘书长;
上海市医学会邬惊雷会长;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陆韬宏副主任;
大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韩雅玲院士;
大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亚太超声心动图学会副主席、中国超声心动图学会主席张运院士;
大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顾东风院士;
大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医学会副会长陈义汉院士;
大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会长、亚洲心脏病学会主席霍勇教授;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马长生教授;
以及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会长、上海市医学会副会长葛均波院士。
此外,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各位主委、副主委、常委及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各位主委、会长、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各位副主委、委员,以及来自德国、瑞典、新加坡、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世界各地的心血管同仁也共同参见并见证了本场开幕式的精彩时刻。
钱菊英教授主持
开幕致辞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回馈这个伟大的时代
大会主席葛均波院士致欢迎辞中,对莅临参加本次会议的领导、专家和学者表达诚挚的感谢。忆往昔峥嵘岁月,过去的十七年,东方会从未停下探索、创新的脚步,在东方会上首次展示的很多新技术、新方法,如今已成为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发布的心血管健康指数,也已成为各地卫健委提供制定政策的科学依据;提出的“AI赋能医学”、“泛血管医学”等创新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同道的支持。东方会始终秉承开放、创新、合作的理念,与心血管领域同道一起开拓创新,碰撞出新的火花,共同推进心血管病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
葛均波院士
万众一心,共赴东方——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韩雅玲院士代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祝贺东方会盛大召开,东方会汇集国内外心血管病领域的优秀专家,聚焦前沿创新话题,深入解读发展趋势,以丰富多元的形式,围绕新技术、新理念、新发展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经过17年的发展,东方会已经成为在国内外心血管病领域享有盛誉的品牌学术会议,东方会不仅是一个专业性的学术会议,更是一个心血管病专家之间共同交流的渠道和合作共进的平台。希望,在东方会的推动下,在所有同道共同努力下,一起促使心血管诊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为健康中国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韩雅玲院士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人民健康
陆韬宏副主任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和健康寿命损失的首要原因,居全球疾病负担首位。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当前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总患病人数高达3.3亿。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作为一个学术平台,在促进全国心血管诊疗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希望东方会继续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城市发展和人民健康,为推进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陆韬宏副主任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东方品牌开风气之先
邬惊雷会长代表上海市医学会祝贺大会开幕,他在讲话中提到,心血管疾病目前是中国患者数量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血管领域全体医务工作者对于疾病防治的任务仍然艰巨,需要广大心血管同道同心协力共同谋划,为广大中国人民的心血管健康奉献力量。过去三年,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创新性地采用互联网技术,以“云上东方”的形式带给大家全新的参会体验,让学术跨越山海、无远弗届。如今万象更新,东方会再次让大家相聚在上海世博中心,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在东方会上学习到更多的创新技术和丰富的学术内容。
邬惊雷会长
同心协力,健康上海——心血管健康指数就是抓手
章雄副秘书长在讲话中指出,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道路上,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诊疗质量,直接关乎我国人民健康的整体水平。东方心脏病学会议积极响应号召,不仅致力于最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而且站在全国的高度建立起了国家层面的心血管健康指数的大数据,不但填补了我国运用数据模型综合评价不同地区人群心血管健康水平差异的空白,而且为各地卫生资源的配置及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今年,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又将发布最新一版的心血管健康指数,希望大家通过指数的变化找准目标、补齐短板,进一步提升心血管疾病救治能力!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实现《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的目标,把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健康城市典范。
章雄副秘书长
元宇宙VS. 心世界——远程机器人惊艳开幕式!
每年的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上,都会有心脏病学领域最新理念和创新技术的展示,今年也不例外。大会开幕式现场,葛均波院士通过远程控制心脏介入手术机器人,和团队一起成功完成了一位回旋支病变患者的冠脉造影、导丝输送、光学相干断层影像(OCT)检查、球囊输送、支架植入以及后扩张等操作。中山医院心内科李晨光教授远程检测并解读了患者在球囊扩张前后OCT的检查结果。
和钱菊英教授现场互动的过程中,葛院士表示,心脏介入手术机器人诞生至今只有10余年时间,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曲折,比如DES、RDN等也都在经历几多曲折后取得成功,这说明医学进步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些曲折的过程就是医学史的一部分,而对于新技术的推动往往是螺旋式上升。
这台特别的远程手术之后,葛均波院士带来了《元宇宙vs. 心世界》的主题演讲。在元宇宙中,构建个体化的数字孪生就是将真实个体的生物学、机体、器官、组织、多细胞和亚细胞等维度的数据创建为模型,再由模型构造数字孪生,通过数字孪生具体数据预测真实个体发病风险、作出疾病诊断、分析预后情况和进行治疗优化。葛均波院士表示,患者的“数字孪生”在未来将会有极大的应用前景。虽然医疗元宇宙的长路漫漫,但是未来必来,未来已来!
葛院士畅想元宇宙·心世界
主题报告:四位大师畅想学科新航向
韩雅玲院士
韩雅玲院士就《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洞察与前瞻》发表主旨演讲。中国需要构建适合中国冠心病人群的风险评分体系,韩院士介绍了源自中国冠心病人群的风险评分,OPT-CAD缺血评分,指出虽然OPT-CAD缺血评分表现优秀,但在中国的推广应用仍任重道远。风险评估是冠心病优化抗栓治疗决策的基础,大数据支持的综合风险评价体系和临床决策辅助系统将发挥重要作用也是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抗血小板新药研发存在众多靶点和方向,但需临床研究证据;冠心病抗栓治疗的中国研究和证据正在不断涌现,期待高质量研究证据能够进一步改善中国冠心病临床实践和患者的预后。
韩雅玲院士
陈义汉院士
陈义汉院士在《医学创新:新的征程,新的使命》主题演讲中指出,心血管疾病失控,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做得还不够,根源在于基础理论支撑乏力,技术瓶颈尚未突破。当前我们正处于医学学科探索最好的时代,我国心脏病学基础研究蓄势待发,相信,数十年后一定会为人类健康贡献源头发现和发明。心脏病学应用研究,要秉持学以致用的理念,国内很多单位和团队正在进行创新技术的研发、创新器械的研发、创新产品的制造上砥砺奋进,披荆斩棘,未来的中国,必将结满医学创造发明的硕果。
陈义汉院士
霍勇教授
霍勇教授发布了心血管健康指数2023版。新版CHI仍然从心血管疾病流行情况、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危险因素防控情况、疾病救治情况和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五大维度、52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其中23项指标进行了更新。从今年心血管健康指数数据来看,上海市以81.59分位列全国第一,浙江省、北京市、江苏省、福建省、湖北省分别取得第二到六名,共有16个省市在全国CHI水平线上。近几年来,全国心血管病防治工作持续向好,2023年全国CHI平均得分为58.22分,与2023年57.42分相比保持稳定。总体而言,我国CHI在逐步提高,基于全国水平比较,总心血管早死概率、PM2.5、胸痛中心建设数量、STEMI患者PCI比例及再灌注治疗比例、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等多项指标均有所改善。
霍勇教授
马长生教授
马长生教授做《心血管疾病人工智能管理》的主题报告,从机器学习模型以及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模型应用的实例谈起,充分肯定了人工智能的学习和医疗领域应用能力。我国心血管患病形势严峻,而通过理想的生活方式与综合的疾病管理等一级预防,可降低心血管病、癌症等多种疾病风险。马长生教授介绍了十四五项目研发具备专科医生水平的心血管病AI管理系统,患者的疾病预防、管理、康复等大多在院外完成,因此心血管病院外管理达到专科医生水平,并在医师监督下远程管理常见心血管病,可以实现个体化、全病程主动管理,包括健康要素综合管理,辅助诊断、干预疑难/急性临床问题。人工智能心血管疾病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提高整体诊疗水平和效率,让不同地区的患者都能享有可及性、公平性、同质化和可负担的医疗服务。
马长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