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3月10日下午3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选举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主席葛均波院士当选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潜心医术创新 彰显医者仁心
葛均波,1962年11月出生,著名心血管病学家。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博导,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世界心脏联盟常务理事,曾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白求恩奖章、中国医师奖、树兰医学奖、世界杰出华人医师霍英东奖。担任《Cardiology Plus》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副主编、《Herz》副主编。共发表 SCI 收录的通讯作者论文506篇;主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21部,主编《内科学(第9版)》2021年获全国教材建设一等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项16项。
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重大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革新和成果转化,在冠状动脉(冠脉)腔内影像诊断、复杂介入诊疗技术创新、新型器械研发和心血管危重症救治体系建立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在冠状动脉腔内影像诊断领域,首次发现冠脉心肌桥的血管内超声(IVUS)特征性“半月现象”,使其检出率由冠脉造影的不足5%提高至95%以上,已成为心肌桥诊断的金标准。
在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领域,针对该领域有待攻克的“最后堡垒”—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为解决传统术式开通率较低的问题,首创“逆向导丝技术”及其系列辅助技术,使介入手术成功率提升至90%以上,目前已成为CTO介入治疗的三大常规术式之一。
在新型冠脉支架研发领域,针对传统冠脉支架内血栓发生的关键环节,主持创制我国首枚“可降解涂层支架”和“生物可吸收支架”,国际原创“三氧化二砷药物支架”,显著降低致死性支架内血栓风险,实现我国冠脉介入产品自主研发的重大突破。
在高危心脏瓣膜疾病治疗领域,打破外科手术禁区,国内率先开展“经皮二尖瓣夹合术”,首创“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术式”和微创器械ValveClamp,显著提高手术效率和成功率,实现我国心脏瓣膜微创技术和产品创新的重要突破。
书写为民情怀 诠释履职担当
比起医术医德的耀眼光芒,更让人瞩目的是葛均波以创新、合作、远见推动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16年前,葛均波院士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立足自身专业,每年提交多份高质量议案,围绕心血管学科中心建设、猝死急救、疾病日、医学教育等领域建言献策,用实际行动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作贡献,助力“健康中国2030”宏伟目标。
葛均波院士历届全国政协会议提案
2022年
全力推进农村医学科普普及度,全面助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
关于加快我国疾控体系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强化我国免疫规划队伍建设,更好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2021年
以“泛血管医学”为抓手,助力健康中国
细化互联网+医疗创新应用,推广远程心电网络建设
医学创新,如何赋能健康中国建设?
关于警惕急功近利跑马圈地式的挂牌附属医院的提案
2020年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2019年
全力支持见义勇为行为,好人无需自证清白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动医疗资源加速融合
完善和深化胸痛中心急救体系建设
加强医学科普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关于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医疗机构人才需求
2018年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深化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促进临床医学与人工智能深度合作
建立医联体范围内疾病转诊和管理标准
关于以心血管健康指数为抓手和试点,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体系建设
完善创新药品和创新医疗器械准入制度
完善高值医用耗材集中招标机制,维护健康有序药品流通市场环境,切实减轻人民群众医药费用负担